timeline_20211031_233151

時至今日,筋膜變形的觀點已成醫界主流,更是看待身體運作的全新方式——乍看難以處理的失能傷害,其實只是筋膜出問題;一旦習得正確知識,即可徒手修復、調整變形的筋膜,即刻紓解各處疼痛。更有無數病患因此大幅縮短復原時間、減少檢查與用藥需求,重拾行動力與健康。

健康的筋膜使我們可以做出流暢的動作,但如果活動與伸展不足,筋膜就會變得僵硬。這強調了不停活動的重要,這樣筋膜才能保持柔軟與彈性。缺乏運動、姿勢不良,或在書桌前坐太久等,上述習慣都會帶來不良結果,需要改正。而僵硬的筋膜無法自癒。

僵直或緊繃的筋膜,也會造成關節或身體結構歪斜。我們節都不是長久之計,因為變形筋膜的張力頑強,只會繼續拉扯,讓問題復發。病患的毛病也許能馬上紓解,但無法持久。由於歪斜的根本肇因於筋膜,因此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從筋膜推拿下手,藉此恢復身體功能的對稱性,也讓關節重拾正常的活動範圍。
關於筋膜的幾個真相
人體的確是一個互相連結的系統。
筋膜讓身體成為一個凝聚單位,藉此活動與運作。
筋膜失能會引發疼痛。
筋膜變形可能會影響遠處的身體部位。
筋膜變形病患對疼痛的描述始終如一、具共通性。

筋膜功能整理

筋膜在許多人體功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:

感官

機械性受器:筋膜是一種特化的感覺末端器官,會回應張力、壓力或位移等機械性刺激。
內感受:對體內的刺激敏感。
傷害覺:痛覺(或痛覺受器)的一種。
本體感受

身體定位空間和動作的無意識知覺,是一種內在的回饋機制。
支撐

生物張拉整體:筋膜將張力施於骨骼上,製造出可以動作的彈性結構。傳導
肌力傳送:筋膜可協助肌肉施力於骨骼上;肌肉無法單獨作用。
筋膜變形不脫下列六種模式:

誘發帶(Triggerband, TB):灼熱感、拉扯感,疼痛沿著一條線出現。
突出誘發點(Herniated Triggerpoint, HTP):悶痛、刺痛或拉扯感,摸得到結塊軟組織。
連續區變形(Continuum Distortion, CD):骨骼與筋膜過渡區有痛點,例如足底筋膜炎。
摺疊變形(Folding Distortion, FD):關節深處疼痛,感覺似乎行動受限,測試卻正常。
柱狀變形(Cylinder Distortion, CyD):疼痛在不同部位遊走,麻木、刺痛、震顫或腫脹。
構造固著(Tectonic Fixation, TF):關節無法活動,例如五十肩。
上述變形有的很普遍,有的則否,最常見的是各種模式混合出現。有時某種變形持續一段時間後,會引發其他種變形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浮宮漂浮舒緩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